编辑:jiayuan 2017-11-23 10:48:56 来源于:网易科技频道
11月23日消息 知识付费,顾名思义就是将知识变成可以实现商业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其不仅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还可以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可谓是“一举两得”!但人民日报日前却刊登文章称,“知识付费”正让人们丧失思考能力。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知识付费”正在成为中国互联网产业一个引人瞩目的发展趋势,众多知识付费平台如新浪问答、分答、得到、知乎live等吸引了大批网友,愿意付费获取知识内容的人越来越多,有的知名答主的付费用户多达10余万,影响力不可小觑。
知识付费的出现与流行凸显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巨大进步,既体现了付费者可贵的求知热情,又体现了知识的价值,可谓双赢。
但在付费围观了若干问题的解答乃至花钱买了感兴趣的几堂课后,我对知识付费的态度却有所保留了。问题不在于解答是否令人满意,而是这种方式容易让人养成依赖性——只要我点点鼠标、花点儿小钱,所有我寻求的答案立即一目了然。我得到了答案,却失去了存疑、寻找、分析、判断、论证的过程。换句话说,我在没有思考的情况下就拿到了答案,痛快倒是痛快,但我怀疑长此以往自己会不会上瘾。
对于那些纯粹的技能型知识而言,这种开门见山式的获取答案的方式是效率最高的,比如如何包饺子,怎样跑步不伤膝盖等等。提问者不需要知道论证过程,只要知道怎么做就足够了。但有些问题就没那么简单了,比如有人问:“怎样度过大学四年才有意义”,这就不是一个能轻易回答的问题,一位美国学者甚至专门就此写了一本书,而知识付费的答主想在有限的时间和篇幅内给出有价值的答案,可能性不大。这样的问题所需要的思考深度和人生阅历是简单的知识性问题所不能比拟的。
用户之所以愿意付费阅读,除了要获取某些急需的知识、技能或经验外,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学习有所成长,但知识付费碎片化的解答方式显然难以满足这种需求。知道了某些问题的答案会让你看起来很聪明,但那只是因为你记住了答案,与你的实际思考能力无关。下次碰到问题,你照样一筹莫展。知识多和思考能力强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大多数知识付费用户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知识的极大丰富与思考能力没有同步提高之间的矛盾。跟积累知识不同,思考能力只能来自于长期的思考实践,是没有捷径可走的。现代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思考的一个特征就是慢,要花费大量时间才能有所得。而这与互联网特性是相矛盾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的诞生把人类对速度的追求推向了极致,今天知识信息的爆炸性增长已经快到令人窒息的地步。古人常常担心自己所知有限,但当代人却大都烦恼于被信息的洪流所淹没。这样的时代,对人的思考能力的要求无疑是更高了。只有具备出色的思考能力,才能从纷繁复杂的知识信息中迅速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内容。但互联网的便捷让沉溺其中的人不愿再动脑子,遇到问题从一搜了之到一问了之,逐渐丧失了思考能力。据中国青年报所做的一项调查,遇到基础知识“空白”,60.9%受访者第一反应是上网搜索。其实,何止是基础知识,就是遇到人生大事,不少人的第一反应也是赶紧用搜索引擎搜一下。
有了互联网这个无所不知的老师,我们还需要思考吗?有了知识付费平台,我们还有必要自己寻找答案吗?古人曾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不管技术如何发展,我们都应该把思考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不过,知名的音乐人、词曲创作者、制作人、导演、脱口秀节目主持人高晓松此前在谈及“知识付费”时曾表示,“管发展成什么样子,在这个社会里的读书人能够赚到钱就是这个社会的进步。”那么,小伙伴们又如何看待此事呢?
发表评论
共0条
评论就这些咯,让大家也知道你的独特见解
立即评论以上留言仅代表用户个人观点,不代表系统之家立场